第四十九章 移民


    姜老汉是个地道的农民,他家祖祖辈辈都在河南省东风县大王庄这块地里刨食吃,对于姜老汉来说只要把家里祖传的那十亩薄田给伺候好了就什么都不愁了。
    想当年他年轻的时候就是靠着这祖传的这十亩薄田的收成娶了媳妇,养大了自家那六个小子,这也是姜老汉这辈子为数不多的能为之自豪的事之一。
    但近些年来姜老汉却有了烦心事,家里的六个小子这些年来也渐渐的长大了,也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了,可姜老汉却发现自家的十亩薄田不够分了。
    起因是前段时间姜老汉托人给自家的老大说了门亲,原本对方的父母听说姜老汉家里有十亩薄田时还是点了头的,可当后来知道姜老汉一家竟然有六个小子的时候就不高兴了。
    按对方家里人的原话就是“你家的那十亩薄田看起来是不少,可我要问的是这十亩薄田分到老大的手里后又能剩下多少,我家闺女嫁过去之后,他能不能养活我家的闺女和他们以后的孩子。”
    这下子姜老汉为难了,他老姜家可没有什么传长不传幼的传统,他也不可能为了给老大娶媳妇就把所有的田地都分给老大啊。
    要是这样剩下的五个小子将来都喝西北风啊,老祖宗都说多子多福,可儿子多了也有为难的时候啊。
    唉,手心手背都是肉,这可让姜老汉愁白了头。
    今天同村进城做买卖的王大同回来了,王大同是同村里为数不多认识几个大字的人,是村里有文化的人。
    他告诉姜老汉,最近察哈尔的苏省长在县里贴出了告示,要招人到察哈尔开荒,每个人头都可以分到二十亩的荒地。
    政府还负责分发种子和耕具,开荒出来的粮食头两年不用交税,后三年粮税减半。
    啥?还有这么好的事情?姜老汉活了大半辈子还没遇到过这样的好事,可王大同信誓旦旦的说了,上面还有察哈尔政府的大印呢。
    姜老汉回到家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里,家里人都嚷嚷开了。
    老二沉默不语,老三和老四都挺赞成的,他们虽然没念过书可也明白等轮到他们讨媳妇的时候,那十亩薄田可能连渣都不剩了。
    老五老六年纪还小,还挤在娘的身边撒娇,最后姜老汉一咬牙,与其一家人困在这里愁死不如去察哈尔搏一搏,说不定还能为孩子谋个好点的将来。
    最后家里经过好几天的商量,决定由老大和老二平分了那十亩的薄田,剩下的人都随着姜老汉按着告示上说的到当地由察哈尔政府设立的移民点报名,统一安排他们到察哈尔制定的农场开荒。
    这样的场景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四川等省份相继上演,在全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察哈尔地广人稀,全省278957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二百一十一万人口。
    很多地方都是十多里地都未必能见着一户人家,这对察哈尔的发展是及其不利的。
    所以在经过和省民政厅商议过后,苏童决定从周边的省份大规模的移民,以改变察哈尔的人口构架,未来的察哈尔无论是修路、办厂还是开矿,实在是太需要人了。
    经过了大半年的努力,到一九三六年初时察哈尔民政厅终于从周边的各省迁移了近八百万人口,总算是满足了苏童对人口的最低需求。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